西区纪事|万航渡路的名字原来有着浪漫的传说……
听当年的故事
西区纪事
如果想寻找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
老上海马路的宜人尺度,
那你得到万航渡路上来走走。
历史与时尚空间交杂,
能给人一种错综迷离的感觉。
万航渡路自静安寺向西至曹家渡进入长宁区境内,达吴家宅(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后门和华东政法大学一带),曾经也叫“极司非而路”。本是太平天国起义期间,为抵御太平军对上海的进攻,外国军队借机在上海西郊修筑数条“军路”中的其中一条。
关于极司非而路这个路名,曾流传一个故事。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著的《上海简史》中有一段简要记述:“极司非而路路名的由来,可以追忆起一个浪漫的故事:一位葡萄牙绅士,在虹口经过一杂技场的帐篷,听到一个女孩的哭叫声,他就把她从杂技场赎出来,再送她到美国去,在一位教士的照顾下,接受教育,回来之后便和他结婚。他用她杰茜(Jessie)的名字命名他的乡村住所,称为‘极司非而’(Jessfield是由Jess和field组成,前者是妻子的名字,后者是土地的意思)。‘极司非而’现就在圣约翰大学校园内。由于这条路从极司非而向东通向静安寺路,就被称为极司非而路。”
AH戈登编的《上海街道》也有一段简要记载:“极司非而,是约翰·麦克格雷戈(John Macgregor)和卡尔倍克麦克格雷戈(Caldbeck Macgregor)的,以曾任工部局总董的约翰·麦克格雷戈的第一任妻子名字命名。1878年出售,建圣约翰大学。”
现在,不能说两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个人,因为有一个关键情况尚不清楚,《上海简史》没有提供葡萄牙绅士的姓名;《上海街道》没有证实约翰·麦克格雷戈的第一任妻子是从杂技场里“赎”出来的。两者中约翰·麦克格雷戈妻子的故事似比较清楚,比较切实可信;葡萄牙绅士的浪漫故事则蒙上一层面纱,像是一个美丽童话。
1943年租界交还中国后,极司非而路改名为“梵皇渡路”,有纪念梵帝冈天主教教皇的意思,旧址位于万航渡路沪杭铁路二号桥东首吴凇江边。又据《法华乡志》载,原名法华渡。因该处有范巷宅,俗称范巷渡,亦作梵皇渡。1964年,以谐音改今名,万航渡路。现沪杭铁路二号桥处,已被轨交3、4号线所取代。
上海话“万航”与“梵皇”谐音,解放后1964年就改名万航渡路,万航渡也改名“曹家渡”。
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,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了圣约翰大学,是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,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,被称为“东方哈佛”。如今也是万航渡路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。
走进华政的校园,简直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,路边的木质电线杆再三加固,仍旧保留着当年的味道。开阔的欧式草坪,绿色在起起伏伏地势的映衬下,深深浅浅,很有节奏的感觉。
韬奋楼恐怕是校园里的代表性建筑了,因邹韬奋曾于这里毕业而得名,原名怀施堂。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,砖木结构,该楼落成初期,楼下设课堂、膳堂和图书馆,楼上则为学生宿舍。外墙用红砖灰砖相间砌筑,屋顶是中国传统的蝴蝶瓦。
高耸的钟楼使整栋房子有了些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。踩上去吱吱呀呀的木质地板,风吹日晒龟裂的木质围栏扶手......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,恐怕能让人格外的认真。站在楼上,面对中庭开阔的绿油油的草坪,有种呼吸畅快的感觉。
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是神秘而又幽深浪漫的,万航渡路西头这座曾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会学校,至今仍在浓密的树阴遮掩下述说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故事。
整理|岳敏
整理来源|《西区纪事——长宁地名寻踪》、看看新闻网
图片|长宁旅游局
编辑|黄吉
本文为中山公园周到原创编辑
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违者必究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